#Mac 21年中的M1挑選再分析
有鑒於2021年又添了兩款M1設備,一樣放進來講。
(其實是原本那串蓋樓蓋太誇張,還有資訊需要進入macOS 12一起講。
主要前情提要:
#Mac M1 挑選指南總整理https://www.dcard.tw/f/apple/p/235130101
次要參考:
#Mac 搬 MacBook Air M1 資料處理負荷情形https://www.dcard.tw/f/apple/p/235104742
#Mac MacBook Air M1 資料處理負荷情形Part.2https://www.dcard.tw/f/apple/p/235291496
#Mac M1 with Dell D6000 DisplayLinkhttps://www.dcard.tw/f/apple/p/235171633
#Mac MAC 怎麼挑SSD以及SSD擦寫次數論https://www.dcard.tw/f/apple/p/236232260
-
#iPad M1 iPad Pro講的故事前半段https://www.dcard.tw/f/apple/p/236001880
#iPad [討論] WWDC21與iPad Pro M1的故事中段https://www.dcard.tw/f/apple/p/236287786
#iPad [討論] WWDC21與iPad Pro M1的故事下半段https://www.dcard.tw/f/apple/p/236301513
-
4/20發表會節錄https://www.dcard.tw/f/apple/p/235812583
6/7 WWDC21節錄https://www.dcard.tw/f/apple/p/236199952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能參考的文章連結都在上面,有興趣者可自行點閱。
首要整理一下目前有M1的產品個別是哪些。
桌面電腦:
iMac 24"
Mac mini
筆記型電腦:
MacBook Air 13"
MacBook Pro 13"(僅初階款)
平板電腦:
iPad Pro 11"/12.9"
由於平板電腦不能跑macOS,這個另外講它的選購建議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為什麼要先區分桌面和移動?
原因在於,有些人就固定是辦公室、工作室、研究室進行作業,沒有『任何』的移動需求,再者兩者體積相距甚遠,雖然還真的有Youtuber把iMac帶去星巴克(這也不是最近的操作了)。
特殊狀況不納入考量,並且針對『新生』、『研究生』、『工作者』個別建議。
1:iMac 24"、Mac mini怎麼挑?
兩個產品都是市場上之最,一個是最強AIO,另一個是同體積最強小主機。
會考慮Mac mini的都需要額外撥預算去考量螢幕、攝影鏡頭、喇叭、鍵盤滑鼠等設備,但AIO的iMac什麼都給你整好好的,不用去煩惱東煩惱西,插電即用。
螢幕:
24 吋 4.5K Retina 顯示器
4480 x 2520 解析度,每吋 218 像素,
支援十億種顏色
亮度 500 尼特
廣色域 (P3)
原彩顯示技術
阿婆官宣這螢幕實際大小為23.5",解析度4480x2520/218ppi/10bit。
市場上要找到這麼奇葩且數值完美比例的螢幕真的是0,在煩惱影音編輯、辦公文書擔心會不能用上macOS優異的色彩管理,這螢幕已經給你完美答案了。
此外都可以『額外』再接螢幕組雙螢幕(注意,M1原生輸出上限就是兩個,除非用DisplayLink,具體可參考上面D6000那篇文章)
外接螢幕也很有講究,講究在外接接口,Mac mini開了一個HDMI 2.0,以及其中一個Thunderbolt 3(DP1.4協議)。
接HDMI 2.0的就只能輸出4K 60Hz/8bit,再上去頻寬不夠只能降顯示格式跑。
Thunderbolt 3的DP1.4要跑高階螢幕相對簡單,因為頻寬天生比HDMI高,所以很適合來外接4K/5K/6K/8K的螢幕。
喇叭/麥克風/攝影鏡頭:
這也沒什麼好比較的,Mac mini甚至沒有麥克風。
順帶一提,iMac24"的鏡頭提升到跟27"一樣的1080p,並且同樣都是M1可進行畫面處理,相對乾淨清楚。
網路RJ45:
如果你是需要10Gb的RJ45環境,你只能選Mac mini並且客製上去。
此外iMac 24" 7GPU的初階款要『額外客製』RJ45並且只能配1Gb,不然一開始是沒有的。
這比較偏向重度NAS以及Server的用戶考量的一個點了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2:MBA、MBP怎麼挑?
上一篇能說的都說了。
輸出/運算需要風扇降溫這先擺到最後面考慮。
Touch Bar:
以前剛出Touch Bar的時候因為價錢性能分明,導致還沒多少人有這問題,至少你要高性能筆電只能多捏1萬台幣上高階版,現在不同了,初階M1 MBP就有Touch Bar,但這是必須的嗎?
很多地方『一般使用者』用不太到,甚至難以適應,最初的Touch Bar連esc都整進去這真的在搞事,後來才慢慢改善,並且後續的macOS也有優化並且有更多的應用互動,實不實用確實要停下來思考,尤其是現在MBA、初階MBP都使用M1的環境下。
”較“好的喇叭、“較”好的麥克風、“較”好的螢幕:
這三個放在一起講,對比MBA來說確實只是一點點的提升,需不需要將預算投入這三塊也是可以斟酌,不過通常我會建議不要為了這三塊入手初階Pro,取代性極高。
重量:
上一篇我就說了,兩者才差110g,大可想成一包衛生紙的重量,至少在輕薄這塊兩者都非常優秀了,比起巧控鍵盤的iPad Pro 12.9"真的是輕到不知道哪裡去。
電池、小豆腐:
MBA說他可以在網路環境作業約15hr,MBP説可以作業17hr。
大部分的人以文書辦公角度來看絕對夠你撐到下班都有餘,但要接上電源進行輸出/渲染/運算等作業,兩個的豆腐大小也有差,甚至有人會直接買更小體積更高瓦數的充電轉接頭,各有各的好處,不過若以常人辦公角度,MBA的續航夠你稱一天在外無供電環境辦公了(其實以前我有習慣多帶行動電源放公事包以便高鐵交通時刻來充電)
外接擴充:
前面桌面電腦篇章有講一部分M1外接的相關了,這邊提點一下外接hub的選擇,至少近幾個月問hub的同學還真...不少。
hub顯示輸出部分,如果可以選,盡可能選能輸出4K60Hz的。
目前市面上大牌穩定的就OWC USB-C TRAVEL DOCK E(PTT護板神裝之一)
2000出頭的價位就單顯示規格是沒有對手的,其他廠家都會對這塊開始閹割。
最後再考慮Type-A數量(反正速率只有5Gb/s,你只要考慮數量就好),其餘自行斟酌選擇。
不過我還是建議顯示這塊獨立使用一個Thunderbolt 3接口會比較好,至少少數高刷的螢幕都可以吃得到DP1.4。(21:9@100Hz這體驗真的優秀)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其實我一直強調要選擇電腦前先檢視自己的需求,需求還有分『剛性需求』與『彈性需求』。
其中這四款M1電腦面向的使用者都是入門、輕度、輕中度使用者,如果你不是前述使用者,是經常性的高壓力多工作業,就別降級找這級別的電腦了。
以下著重講解客製首要考量。
『新生』、『研究生』其實可以一起講,畢竟電腦對該族群來說並不是立即性生產力賺錢工具。
『工作者』不一樣的是,生產力會決定有沒有飯吃...太過真實以至於不能省東省西,需要嚴謹考量。
-SSD
使用Final Cut Pro X的使用者,SSD絕對不能太小,素材如果是4K高碼率以上的等級,首要考量一個影片剪輯的Event大小,Event放在內置SSD一定是首選,素材自己斟酌要放外接硬碟(跑NVMe或SATA SSD具體怎麼挑可以參考上面連結文章)
-UMA(RAM)
如果是macOS 11.14以前的使用者,我推薦你趕緊升級到11.14。等11.15正式版發布後可以更新上去更好,畢竟在RAM使用分佈情形相比11.0初期好太多太多了,甚至有效改善之前的一些隱憂。
預算夠,是可以上16GB的記憶體,那預算不夠其實也不用擔心8GB真的太小。
不過如果有需要開Parallels等虛擬機的,原生分配至少要切8/8會比較好,給windows切太少你會用得很生氣。
Swap的情況在更新到11.15之後長期掛0,明顯改善很多。
-MBA/MBP初階
講真的,如果有看到我在回答這類問題,只要不是長時間高壓使用,我都直接講MBA最佳選擇。
MBP的風扇帶來的降溫...說真的對短時間高壓幾乎沒有什麼差距,況且有需要擔心M1溫度太高降頻?大可不用操心。
註:如果你吃飯的軟體以及硬體需求不符合,就別挑M1。
註二:原神現在又被砍了裝不了,哭啊!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iPad...我是很想講,但是艦娘維修完了該回去了XD
有時間我在修改內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