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Mac MAC 怎麼挑SSD以及SSD擦寫次數論

其實沒怎麼想發這篇文過來的,畢竟講到細節的技術大多數人又看不懂,也不願去爬相關資訊,但是低卡上的Apple專版也只有這裡,其他地方沒得發。

這幾個月到這幾天還是有硬碟容量怎麼選擇的文章出現,文章內或是底下的留言不外乎都會叫他們外接硬碟,但是又要同時兼顧影音素材及工程檔案的大小。

首先綜觀近年的Mac自從存儲顆粒焊死在主機板上不能隨意更換外,只剩下透過Thunderbolt 3外接固態硬碟。

我先從Thunderbolt 3開始講起。
===============
Thunderbolt 3細看,其實是有貓膩的,並不是外面宣稱的40Gbps跑好跑滿,其實他是給你預留了“圖形輸出帶寬”18Gbps和“Data 傳輸帶寬“22Gbps,加起來才是你看到的40Gbps。這是固定的。

而去年底發表的Thunderbolt 4,直接整進去CPU裡面,不再與PCI-e/SATA/USB 2.0/USB 3.2/WiFi共用一條OPI這條Bus。新增了一條“動態帶寬分配”,這才能讓單一輸出可以自由調配傳輸速度。不再受限於要跟其他元件搶OPI限制的32GT/s。

其實很納悶的是,一個外接盒(外接磁碟陣列)他不貴嗎...
Thunderbolt 3的外接設備都非常貴,動輒5000起跳。再加上一條NVMe的SSD。
你說外接能有多省?

主要造成Thunderbolt 技術貴,還是出在英呆爾。畢竟是他發表的協議,他要賺取授權的...

Thunderbolt 3 40Gbps 這個數值並沒有錯因為實際上真的能用到這麼大的頻寬,但這40Gbps頻寬並非可以全部給 Data 使用,要區分 Data 與 DisplayPort 兩大類別。

Data:純資料傳輸的話 Thunderbolt 3目前協議上的定義最大單向可到『22Gbps』
DisplayPort:能使用的頻寬就是 40-22=18Gbps,不過這裡有幾個限制當 Data 與 DisplayPort 同時使用的時候,頻寬優先分配是以 DisplayPort 優先使用,當您外接的螢幕解析度越大所使用的頻寬超過 18Gbps 的時就會從Data的頻寬扣掉,簡單講當您外接的螢幕解析度越大、數量越多您可用來傳輸資料的頻寬越少,因為這是 DisplayPort 在協議上的權限是最大。
純 Data 資料傳輸的時候,DisplayPort的18Gbps頻寬無法給Data使用,因為是獨立保留通道無法合併使用,所以當Data傳輸的時候就無法突破22Gbps。

稍微換算一下22Gbps大約是2750MB/s這個速度,你再去翻市面上所有外接硬碟的速度。舉市面上蠻強勁的三星X5 2TB行動硬碟(TB3 介面)讀寫一樣落在2400MB/s,2000MB/s。
是還沒看過可以超過2750MB/s的行動硬碟...不過WD好像有一款可以達到3000MB/s的樣子,不過我目前都看到是插在TB4的筆記型電腦測試,而且是Gen 11 intel CPU,那樣就有可能了。

那這邊又不免俗要講一下intel JHL系列晶片,18年以前的MBP都是JHL 6540,18年後的改為JHL 7540。M1是JHL 8040R(這是Thunderbolt 4 Retimer的晶片)。

MBP左右各2個接口(合計4個),但其實內部是左邊2個接口共享一個JHL 晶片。右邊共享一個JHL 晶片,所以即便你把同一邊的孔接上,由於一側雙口是共享晶片傳輸頻寬,你也只能跑到2750MB/s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
那M1為什麼配Thunderbolt 4 的晶片卻不算TB4呢?

因為Thunderbolt 4有一項細則是:基於intel JHL的VT-d的直接記憶體訪問,也就是DMA保護(這個在阿婆的技術支援頁面有解釋),但是阿婆是透過T2加密晶片(整合進M1內了),不是直接用JHL,所以不能對外宣稱自己是支持TB4技術。只能說自己有這個規格而且是並行USB4.0的。

然後修正我那篇內文最後一句,有關授權費的問題。目前intel已經取消授權費用了,原因應該是要大力推廣TB技術普及,但是會有控制晶片的成本在,導致現在很多板廠根本不太重視或是大範圍普及TB接口。
https://www.ptt.cc/bbs/MAC/M.1614234990.A.394.html
====================
怎麼著?現在低階入門的Mac全部都標配兩個Thunderbolt 3,能擴充的選擇實在太少,要兼顧電源、外接螢幕、外接滑鼠鍵盤設備(走自有規格2.4GHz的設備)、外接硬碟等。
你說一個Thunderbolt 3外接口佔用了一個輸出孔,那剩下怎麼辦?

上面舉的一個外接硬碟SAMSUNG 三星 X5 500GB Thunderbolt 3 500GB要價8000元,有這個錢你當初為啥不直接客製硬碟?

有剪輯需求的(特別是Final Cut Pro然後素材都是4K甚至8K),比起記憶體擴充,也記得想想固態硬碟的大小。
FCPX的用戶,擴充的順位一定是SSD>RAM,不然你根本扛不住ProRes格式的工程文檔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
再來是M1一上來就給人家恐慌的SSD過度寫入的消息。
來龍去脈我就不細講了,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Hector Martin(這傢伙是第一個開槍的)他的推特文章描述。

再者這問題在macOS 11.4的時候有重新修正『內核』程序的統計報告,可以去蘋果的更新日誌查看,建議有過度寫入硬碟的人可以更新在11.4。
https://support.apple.com/zh-hk/HT212529
====================
最後講一下macOS 12 Beta好了。
用兩天後發現些許bug,其中一個蠻嚴重的。

1.Finder崩潰。

大家賴以為生的Finder不能打開『桌面』資料夾,也就是你選到桌面他就是崩潰給你看,然後無限重啟(當然你可以手動停止不要自動重啟)

2.Safari搜尋引擎。

這不知道是不是個案,因為國外只有少數人跟我一樣。
當你用Google搜尋引擎的時候,在Safari網址列打任何你要搜尋的關鍵字,甚至我打www都會跳到一個Google的警告頁面,大綱是在跟你說你的搜尋指令有“異常流量”,導致觸犯Google的服務合約。

這個可能跟Safaei反追蹤隱私設定有關,目前應該是無解,但也有人解釋是中華IP問題,但國外的狀況無法解釋。
其他瀏覽器不受影響。

3.重灌macOS 12 Beta。

當有發生問題最終無解都會去重刷韌體系統等。
但是當你進到回復模式要重刷『macOS 12 Beta』,無論你硬碟空間多大,他卷宗容量就是不夠9.98GB。
唯一的重刷辦法應該是做macOS 12的隨身碟刷過去。
總之用回復模式重刷是沒辦法的。

======
是不是個案我無法統計,畢竟國外論壇也有人有同樣狀況,然隔壁PTT那邊也有M1使用者反映並沒有這個狀況。
先說好,這狀況已經反應給阿婆了,再升級到12.0之前你應該先做好時光機,並且額外做一支11.4的安裝隨身碟,不然你沒辦法成功降回去或者重刷。

favorite_border10
toc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