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 新傳所正取五所心得文

繳口試資料那天在椰林大道旁看到的!內心好激動啊(((o(*゚▽゚*)o)))

Medium無刪減版https://haminqqq.medium.com/2021-新傳所正取五所心得文-43a85a940181
成績&結果
【臺大新聞所】 正取9 
中文/英文能力53  
社會學與新聞78 
口試84(本次門檻:筆試總分122分以上)
【臺大生傳所】 正取2
英文(B)74  
社會學77 
研究方法48
傳播學52
【交大傳科所】 正取(無排名)
傳播英文83  
傳播理論63
【交大傳播所】 初試合格 放棄口試
傳播英文81  
傳播理論70
【臺師大大傳所】 正取4
傳播中/英文能力60 
社會現象分析67 
傳播理論70
 【中正電傳所】 正取4
當代傳播問題61 
傳播英文65
【政大傳播所】下去ㄌ
中英文能力30(哈哈哈哈哈…嗚嗚) 
傳播知識53

個人背景
● 2020年於輔仁大學 應用美術系畢業
● 英文程度 TOEIC 820
● 曾擔任知名直播平台之直播主
大一時曾考過臺大生傳、政大傳播轉學考,但落榜了QQ,在那之後就安分地待在原校,大四也都在忙畢業製作,沒有考研究所的想法,甚至原定畢業後要考空服員,但因為COVID-19疫情影響,勢必得另尋出路,這時才喚起曾經對傳播領域的嚮往,於是2020年8月才報名補習班開始準備考研究所。
由於我沒有太多相關經驗與作品,所以也沒想過要推甄,直接全力投入考試,本來因為沒什麼把握就一口氣報考了七所(報名費好...貴…💸),雖然這樣比較能避免全落榜沒學校念,不過代價就是準備範圍也比其他人還大(尤其是生傳所),而我因為是非應屆全職考生,能夠讀書的時間比較多,所以還算是應付得來。(›´ω`‹ )
讀書進度安排方法
因為原本就有寫Bullet Journal的習慣,所以在讀書排程的部分也沿用這種任務制的方式,而不是以小時為單位的方式規劃進度,因為覺得那樣太緊迫、枯燥了,很容易偏離計畫而產生挫折感。
雖然是很簡陋的Bullet Journal,但這樣的方式可以讓我感受到完成項目的成就感,以及任務未及時完成的緊張感,會催促自己一定要趕快補上進度
(BTW,☁的圖案代表雲端課程的意思🤣)

考試準備
【8~9月】
專業科目的部分選擇在傳播領域很知名的補習班上課,共補了傳播理論、傳科與傳問、新聞學、英文寫作、社會學題庫班。
一般來說傳播理論的暑期班在七月初就開課了,但因為晚一個月才去報名,必須瘋狂用雲端補課,幾乎每天都要看一~兩堂課才來得及趕上進度😵。當初是要求自己,講義的內容一定都要看懂,看不懂就多看幾遍、上網找相關資料,或是直接問老師都可以,因為要是有不清楚的地方就無法融會貫通、難以運用在考題上了。
不過也得說,補習班的課程為了應付不同系所、國考,內容算是相當繁雜,還是要懂得自己抓重點。
筆記的部分原本是用手寫的,之後發覺量實在太多,就改用Notion邊做筆記邊記憶,將尚未熟悉的理論、概念用自己理解的方式紀錄下來,免得之後複習又要花時間思考。(°ཀ°)
此外,建議多看新聞、時事評論、網路意見領袖跟傳播學者的自媒體,從中了解傳播趨勢與社會現象,例如新聞自由、數位轉型、媒體多元等議題都是考題方向。
我都會用瀏覽器的擴充功能「Notion Web Clipper」這項工具,直接將網頁轉到Notion(如下圖)去閱讀、摘錄重要觀點。
【10~12月】
🚩模擬考
十月傳理課程結束時,補習班辦了第一次模擬考,不過我當時真的考超級爛,都不敢跟別人講分數,分布上可說是在後段班 (´;ω;`)
雖然當時是蠻受挫的,不過也因此了解到我的不足(對理論不夠熟、字數太太太少),加上這時都還沒練習考古題,所以後來就沒有看太重,總之不要被一時的失敗絆住了!
另外也強烈建議要將模擬考的題目重新練習一遍,因為模擬考題相當於老師的猜題,都是當年度很可能會考的題目。

🚩讀書會&每週一問:
因為平常都用雲端補習,所以新聞學開課前,就在去傳理老師的臉書粉專Po文招桃園區的讀書會成員,可以就近討論不用跑到台北去。
但比起一般讀書會成員都有4~5個(在補習班確實比較好找),我們讀書會只有招到三個人而已,這樣每個人負擔的論文數量就會比較多,不過我自己也覺得親自看論文吸收得比較深入,所以覺得沒什麼關係,甚至比預計還看了更多篇論文~
我們整理的方式是先一同討論出每週一問的子題,再由子題去找相符的論文,例如下圖就是「台灣影視產業」當週的子題與文章名稱。最後一定要提一下的是!我們的每週一問每次都拿A++ (比規定的頁數還爆量很多),整個被激勵到!!╭(๑•̀ㅂ•́)و
但同時也好奇是不是大家其實都A++🤣

🚩考古題:
12月開始有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寫考古題,原本立志要寫個一百題🤣,但實在心有餘而力不足,最後交給老師批改約40題而已(以每題25分來算)。
雖然老師建議剩下的時間就不要再寫了,但其實我還是忍不住一直寫,因為如果看到考古題卻不會寫就有種不安全感,加上我也習慣邊寫邊查資料,可以加深記憶、拓展答題的廣度,不過也因此花了很多時間。
這裡要提醒的是,每週一問就是寫考古題的前置作業,但真正寫考古題後才發現其實還缺少很多需要的資訊,所以建議準備每週一問時,先熟悉考古題再以此為資料蒐集(擬子題)的方向,也就是直接找到能解題的內容,之後寫完考古題再背起來,就能運用在類似的考題上了。
寫考古題前,我先把考題分門別類整理出來(較不建議),例如分成社會運動、新科技、數位轉型、時事議題等等,想說之後寫考題就可以一次查完資料,以為這樣比較省時,但後來才發現類似的題目其實不用寫那麼多,導致有些學校寫不到三年份就來不及寫了,所以還是比較建議從最新的年份開始寫,寫完再分類也不遲。(我都會打在Google文件上,分類起來比較容易)
因為沒有達成規定自己該寫足的量,加上看到講桌台上放著其他同學厚厚一疊的考古題,心裡真的很緊張ㄚㄚ(((゚Д゚;)))﹐感覺落後別人好大一截,但其實回過頭來看,當初一題思考好幾個小時並不是虛度的,寫考古題的練習中,有讓我慢慢抓到如何以豐富的資料、觀點去回答,在敘述中顯露出答題的差異性(這也是很多學長姐相當強調的!),所以量多當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所做的練習能不能為正式考場所用。✧◝(⁰▿⁰)◜✧
老師給的勵志評語👇將改完的考古題畫重點、補充切題要點👇另外我們讀書會有自擬考題,共同出了一份四題25分的考題,這時就可以互相比較分數的差異,也能大概了解自己的寫法會拿到怎樣的分數(平常都是以A+/A/A-評分),雖然實際上考場不可能有那麼充足的時間查資料與思考,但至少這樣的練習可以幫助考生掌握答題方向與架構d(`・∀・)b考題寫法:舉實例(時事、法規)+理論+學者名言。
建議看完題目後寫下「題解」去解構題意,如此能夠更精準地回答到考點,也方便釐清找資料的方向,之後複習也比較方便。
題解範例👇
「他山之石,可以攻錯」,例如考到網路內容的管制,除了國內研擬的《數位通訊傳播法》,還能提到美國、歐洲各國是如何處理(美國欲修法230條款《傳播合宜法案》、歐洲採取智慧監管金字塔概念等等),甚至延伸到假新聞、言論自由、媒體識讀,如此絕對能增加答題的深廣度,所以傳播問題的串聯、融會貫通也是很重要的。

🚩終極筆記:
其實就是拿每週一問的架構為基礎,將寫考古題需要的資料分門別類擴充到筆記中,除此也有額外以SMCRE的方式整理出理論架構。
終極筆記部分節錄👇
研究計畫:
算是蠻常出的一種題型,但今年考的系所比較少,印象中只有生傳所有考到,不過既然有可能考還是要準備比較安全。(算是我比較不拿手的題目😵)
題目的子題都大同小異,所以我的準備架構包含:
研究背景➡為什麼想研究這個題目?
研究問題➡問題意識是什麼?
理論架構➡理論具體內容(理論的構面)?為什麼理論適合研究這個題目?
研究方法➡用什麼研究方法可以得出研究問題?
練習範本👇
🚩學長姐的輔導課:
安排國立研究所在學的學長姐回來,請他們教授補習班講義沒有,但該校老師教導過的理論,非常有幫助!!印象最深的就是交大傳播所提到的違反預期理論,當初寫台師大的人工智慧題就有運用這個理論,能夠凸顯答題的差異性。

【1月~考前】
背誦曾經寫過的考古題,並且繼續關注時事,像是中天電視台的執照議題是在考前沒多久定案的,也衍伸出許多有關新聞自由、NCC處理妥當與否的論辯,在各所考試中中天的相關議題就出現蠻多次的。
在終極筆記的部分,即使是考前幾天我也不斷在擴充資料,但其實這樣根本沒有看完的一天,也因此給自己蠻大壓力的。
有個方法是畫出樹狀圖,將一項議題不斷延伸,融合其他議題做討論,不熟的再去找相關資料,也能檢視自己能不能將常考的議題融會貫通。

🚩各所的準備方法與考試心得
【臺大新聞所】
📍中英文能力:
中文-
110年考的中文題目蠻偏傳理,所以覺得沒有太大的困難之處,我個人是當作申論題來寫,但也會運用一點作文常用的敘述手法,例如:「新聞記者是社會這艘船的瞭望者,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...」。
英文-
名詞時事題可說是必考題,基本上就是準備一年內的重要人物、組織、國際條約等等,CNN的網站-2020:The year in pictures有特別整理出一年內重要大事的照片與文案,可以從中參照國際新聞是怎麼用一兩句話形容一個重要人物的(人物職位、時事背景+結構嚴謹、善用關代),看見有關猜題的描述就筆記下來。

👉翻譯練習-時事英文:(傳播英文放在交大那段)
1. 聯合新聞網的紐時賞析-先讀完英文段落自己翻譯完,再對照網站的中文翻譯,文末有時還會有單字教學,很推薦!
2. 紐約時報中文版app-有許多中英對照的新聞。
3. Fun Day英文雜誌-我喜歡的一點是,它的官網會解析雜誌的文章,可以同時練閱讀、翻譯、文法、聽力,有些內容也跟傳播領域、社會學有關(例如5G、女性框架)。4. 新聞英文閱讀與翻譯技巧-教導許多新聞英文的句法5. 訂閱新聞信(newsletter),編輯會精選一天當中的新聞並濃縮成短文,我有訂閱過NextDraft,不過這個比較少看一點。

👉寫作練習:
如果沒有人幫忙改作文的話,可以用微軟愛寫作網站(免費),它除了會檢查文法錯誤外,也會推薦替換用詞,比較麻煩的就是要用微信登入才能使用。
另外我特別喜歡英作老師會很仔細的教關代的用法,以及如何解構英文長句,此外也會點出學生常錯的句型模式,還有教授實用的寫作技巧與作文批改,對於寫作和翻譯題型都蠻有幫助的。

📍社會學與新聞:
今年的考題算是滿滿的社會學,不若以往還能用傳播理論去解釋,所以社會學還是要了解其專有名詞與學理。這科只有補考前題庫班,以前也沒修過相關課程,個人覺得題庫班CP值蠻高的,會指出台大新聞所偏好的考點,而且也可以寫email問老師問題(沒補不敢問🤣),不過還有機會的話,去學校修社會學的課也是不錯的選擇。
其實一開始也沒想過要投資太多時間在社會學上,但接觸了才發現看事情的角度好像比以前更豐富,懂得去了解一項議題的更多面向。
(用書的部分放在生傳所那段)

📍第二階段口試
堪稱我的考研歷程中 最奇蹟的部分!!!
。゚(゚´ω`゚)゚。
其實我對於要口試的系所都很沒自信,當初通過筆試的時候,也一再告訴家人別抱太大期望🤣
👉口試、資料表準備
原則上就如同新聞所的學姐 在口試前向我打氣所說的:
「知道你自己是誰、為什麼在這裡」,也就是找出自己的亮點、清楚明白考新聞所的動機為何。因為我並沒有與新聞直接相關的經驗,因此特別強調了自己的設計科系背景,搭配當今資訊爆炸的數位時代,點出資訊視覺化的重要性,所以修課計畫也特別針對相關課程做選修,畢業論文則選擇以「多媒體深度報導」為方向(發現這個好像比較少人做)。
老實說考試資料表我在第一階段筆試放榜才開始動工,因為太沒信心(不良示範),超感謝 陳潔學姐 分享她的備審資料、考試資料表給我參考!
社團和工作經驗以列點呈現,並簡要說明職位與收穫,就讀動機、修課計畫、研究計畫基本上都是環環相扣的(為什麼想來新聞所?想在新聞所得到什麼?想如何運用所學?),特殊事蹟則寫了蠻多模特接案與設計領域的參賽經驗,雖然都沒有與新聞領域直接相關,但能夠表現我對專業領域的努力(應該啦)。
每個人被問到的問題都可能依考試資料表而有所不同,因此必須熟讀自己的考試資料表,並且先自擬Q&A,甚至更進一步預想回答之後可能會被老師繼續追問什麼問題,最好是能夠將所有問題以中英文都練習過一輪。
我有參加補習班舉辦的模擬口試,是由新聞所畢業的學姐模擬口試老師,並且很準確的指出老師可能對我當過直播主這個經驗有興趣,也算是比其他學生特別之處。
自我練習時,可以去系所網站上邊看著老師的照片邊模擬面試,這樣到時候跟真人對談比較有種熟悉感,也能透過師資介紹大概了解老師的研究領域,適度調整回答方向。
另外,想特別提醒有關修課計畫的部分,在台大課程地圖上都可以查詢到豐富的資料,BUT!!!在規劃的同時,除了要看課程介紹外,不要忘記看此課程近年有沒有開課!!!因為我原本看到有關VR/AR的課程,想說一定要修這門課,連畢業論文都想運用相關技術來做,結果寫完畢業計畫才發現這門課已經幾年都沒有開了QQ,老師就建議還是將畢業計畫改寫比較好,時間緊湊之下感到非常絕望,考生們要注意啊~~
還有一點,說明資料有提到口試時可以額外帶佐證資料,也就是個人化的備審資料,不過我心臟很大顆只有帶多益成績單而已(゚∀。),老師一拿到只說來看看成績如何,大概點頭一下就沒說什麼了。

👉我被問到的口試題目
口試老師:林照真、谷玲玲、劉好迪(外師)
考生在老師之間還有隔著桌子,進場要帶印有考生名字的壓克力名牌(現場發放,結束後收回),桌上還會放錄音筆,感覺談話氣氛沒有想像中的嚴肅,實際上我在模擬口試時比正式口試還緊張好幾倍。
就定位時,老師會說明口試的規則,先請考生自我介紹兩分鐘,但可能隨時會被打斷,直接向考生提問,像我大概只說了三分之一的自我介紹就被打斷了~
Q:你的資料中提到直播的工作經驗,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你在當中的成就與挫折嗎?
→因為直播相關的問題有特別準備,所以回答時用了偏向筆試的用詞(如互動敘事/碎片化、淺層次的人際交往),結果直接被林照真老師戳破這段是不是用背的🤣🤣並且希望我分享真實的想法(不過這邊我覺得回答得不好)
Q:你說直播的內容都是日常閒談,但新聞是很嚴肅的耶?
Q:不過直播主的經驗好像跟我們新聞所的學生不太搭耶,你有沒有想要反駁的?(聽到這題怕爆😖)
Q:你的工作經驗好像都是跟人接觸的工作(服務業)比較多,與新聞沒什麼關係,那怎麼還會想考新聞所呢?
Q:(英文題/劉好迪老師提問)你對於澳洲政府要求臉書為新聞付費的看法是什麼?
→雖然早就知道有英文題,但沒想到是由外師提問Σ(;゚д゚),一開始聽完只抓到關鍵字「澳洲」、「臉書」,所以請老師再說一次,確認聽懂老師的問題後才開始回答,我覺得聽不懂真的別太緊張,只要勇於發問、不要不懂裝懂的話,老師並不會太介意。剛好這個議題補習班老師有分享在粉專(沒補習也可以追蹤),我在準備口試題目時有關注到這個議題,真的很慶幸🥺。
Q:(英文題)為什麼你會覺得台灣政府要跟進澳洲政府的做法?
→可能是因為回答得比較表層,林照真老師就再請我用中文回答得更深入一點,我有提到台灣的新聞內容跟廣告經費密切,為了追求點擊率而造就出浮淺的三器新聞等亂象。
Q:會看Facebook的新聞嗎?
Q:你覺得YouTube的影片有哪些類型?你想做甚麼類型?
→提到志祺七七這類的知識型YouTuber,還有數位原民世代的媒體識讀
整體來說大都是林照真老師提問(修課計畫中也有排不少她的課),最後時間到了,老師很親切地說「我相信妳一定可以做好YouTube的😄
當下想說是不是沒機會了,難道是要讓我回去自己鑽研怎麼當YouTuber嗎?(悲觀人類)
看完題目應該很明顯發現都圍繞在直播經驗上,所以找出自己的亮點真的很重要!就算老師有時可能會面無表情、問題好像有點刁難,也絕對不要以為自己是被否定了,過來人在此給你信心(੭ु´͈ ᐜ `͈)੭ु⁾⁾

👉口試服裝與打理
我個人是穿常規版型的白色長袖襯衫+黑色直筒褲+低跟皮鞋,將頭髮綁成低馬尾、把瀏海夾到兩旁,化淡妝、戴自然款的隱形眼鏡,原則上就是看起來乾淨整潔就可以了。(進考場前有拿下口罩)

口試完,我的感想就是「不一定要有很厲害的經歷才能顯得與眾不同」,找出自己的特別之處,就有機會讓老師看見你(๑•̀ㅂ•́)و✧

【臺大生傳所】
網路上備考的相關資料超少~~所以決定來貢獻一些準備方式,希望可以幫助到需要的考生!
📍英文(B):和多益題型蠻類似的,近年好像有越來越簡單的趨勢(單字最有感),因為網路上很難找到每一年份的解答,更不用說是詳解,所以買了李盛光的AB卷完整解答,雖然閱讀測驗的翻譯有點不太通順,但除此之外算是不錯的用書。
平時也有背《研究所必考1000字》,到考前大概背了三分之二,含字根拆解、單元測驗,整體算不錯但出版年代久遠了。其實就生傳所的考試加權來看,準備英文(B)的cp 值蠻低的,多益有一定水準的人,只要練過考古題就足夠了。(我只寫B卷)

📍社會學:近年的考古題重複的題目很高,所以強烈建議練習!!
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跟「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」同樣考社會學(C),考題蠻重視醫療社會學跟健康相關的題目,像是社會化、社會資本、社會梯度、文化資本、階級階層,與健康(或健康不平等)的相關性。
除了前文提過的題庫班,用書的部分有在網路上買《台灣社會學》的筆記整理,但對於一開始沒基礎的人來說,看了一堆學者、簡化的理論其實很難理解,更不用說運用到考題中,所以比較不推。
大概考前一個月發現以下這本國考專用的書蠻實用的,可以用線上租書的方式閱讀(方便省錢),還可以搭配專門的影音教學(免費)https://ebook.hyread.com.tw/bookDetail.jsp?id=173256


📍研究方法(包含統計):
統計的部分如果像我一樣沒基礎的話,推薦看YouTube教學頻道 CUSTCourses的「統計學系列課程-李柏堅」,從考古題去找出題方向,再參考相同單元的影片就會很好理解了~~而且我會一直說服自己統計不會出到太難的題型,不要害怕來不及。(大概考前四十幾天才開始搶救統計XD)

今年題目變化蠻多的,往年大概是研究方法跟統計各占一半,我選擇投資比較多時間在了解統計的部分,結果110年的統計題型減少蠻多的,所以分數的確也不太好看~~😫,建議要練習寫研究計畫,算是固定會出的題型,雖然題目不太會重複,但至少要知道怎麼運用研究方法。

對了,我有問過現場的監考老師能不能帶計算機,他說如果該科目的考試注意事項沒有禁止就可以用,不過今年完全沒有需要用計算機的題目🤔

📍傳播學:
除了純傳播學的考題,也會出有關農業的題型,所以相關時事也要注意,例如炒得沸沸揚揚的萊豬、農產品過剩隨意傾倒的假新聞,最好還要知道與此相關的法規(例如《農產品市場交易法》、《糧食管理法》)。
「食農教育」也是重要考題,可以此發想各種題型,例如研究計畫、名詞解釋、政策或教育的實施建議...。
另外口袋名單也是常考的題型,可能會請考生提出幾個與農業、食安有關的媒體。
推薦網站:上下游新聞市集、農傳媒、食力

【交大傳播所】
📍傳播理論:
看過考古題就知道有固定的出題模式,常考理論一定要背熟(例如:使用與滿足/創新傳佈/整合科技接收模式/框架效果/第三人效果/涵化理論/推敲可能性模式),最好準備期就寫好一個理論的完整內容,包含起源、主要概念、變項、批評、改善建議、新科技時代的變化,並準備15分版、25分版,這樣考試出現就可以直接拿出來用。
這部分的準備超推薦用「知乎」搜尋,有很豐富的資料,可以關注「考研學長拖鞋哥」,他整理了很多傳播問題的討論。例如:解析新媒體時代下“知溝”理論的發展、“涵化理论”面臨的挑戰。
此外,理論也要練習舉例應用(時事更佳),這部分交大傳播所臉書粉專-【🚶‍♀️口袋傳播理論🚶‍♂️】也整理的很棒,除了可以學習一個理論要怎麼簡短的去敘述,也都會舉很實用的例子,讓人清楚了解理論如何應用。

📍傳播英文:
網路上幾乎找不到考古題,所以沒針對考題練習過,不過還算能應付,因為內容是蠻熟悉的議題,自然有一點基礎概念,所以也比較好理解文章意涵。
最常以中華傳播學刊的中英文摘要為練習文本,也有跟讀書會成員整理出近年期刊的關鍵字。另外,很多學長姐推薦的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也可以邊閱讀邊練習翻譯,(但其實我看得不多)。
中英文翻譯不一定要逐句對應,可以看個幾句理解後再一起翻譯。

💭沒有中英文對照版的文章怎麼練習翻譯呢?
「ParrotTalks抄筆記」可以直接將英文段落反白選取翻譯成中文,個人覺得翻譯的算蠻通順的!

【交大傳科所】
📍傳播理論:
和傳播所相比考得比較活,而且會需要很多理論應用,建議練習用兩個理論去應用在一個議題上,因為考試的時候再構思往往會來不及,而且今年出現這樣的題型,以後可能也會沿用。

📍傳播英文:
如同傳播所一樣找不到考古題,不熟悉考題題型,而且傳科所的文章超~級~長~,有四面滿滿的英文,所以在考場上寫得很趕。題幹雖然說寫摘要即可,但我擔心略過不該略的,所以幾乎是逐句翻的, 導致最後寫不完。
平常最好練習怎麼把文章翻譯成摘要,這樣考試的時候比較得心應手,若是真的寫不完一定要做好收尾。

【台師大大傳】
📍傳播中/英文能力:
今年中文題和台大新聞所一樣有出現新聞改寫的題型,只要掌握到去脈絡化、標籤化、污名化、性別主流化等等專業用詞就很好發揮了,也有融合時事延續之前書信的題型。
英文部分有寫作和翻譯的部分,比較驚訝的是今年居然出了一題選擇題!當下還很疑惑真的只要寫一個字母就能得到(或失去)十分了嗎??也太刺激了吧Σ(゚Д゚;≡;゚д゚)

📍傳播理論:
配分蠻常出兩大題各五十分,再細分成好幾個小子題,其實我覺得這樣很不好寫QQ,因為這種題型必須對題目了解很深,而且也比較吃運氣,其中一大題沒準備到就不太妙了。另外,我發現有沒有寫到老師認同的理論觀點,其呈現出來的分數會差蠻大的,所以理論務求妥善運用,寧願字數不到標準,也不要為了湊字數而顯得空泛。
覺得自己寫得比較特別的是,平台那題運用到黃哲斌在《新聞不死,只是很喘》中提出的三層肉理論,雖然不是傳播領域為人熟知的理論,但可以借用他對平台、網路生態的見解。

📍社會現象分析
大部分題目相當於傳播問題,所以對傳播議題、時事要有敏銳度,擁有自己的一套見解,109年出過東南亞議題也需要注意。今年感覺整張考卷都在考人工智慧...,之前的考古題也有出現過,只是沒想到出題比例會變這麼大,還好之前筆記算顧及蠻多層面的,讓我有很多方向可以寫。

【中正電傳】
考完六所後身心俱疲,過年期間跑去環島幾乎沒讀書,靠過年前的記憶在寫。(´・ω・`)
📍當代傳播問題:
原本一直以為中正都沒放近年考古題在網站上,結果考前幾天才發現有更新到108年...,今年的題目覺得算中規中矩,都是有準備到的範圍內。

📍電訊傳播英文:
感覺考題有變難,本來覺得英文名詞翻譯很好拿分,結果這個題型直接不見QQ,不過就算以後沒出英文名詞翻譯,還是要準備傳播相關的關鍵字,這樣文章也比較好看懂,也能翻譯得比較準確一點。

【政大傳播】
雖然成績不太理想,但可以把我的失敗當作前車之鑑d(`・∀・)b
📍中英文能力:
考前對中文沒有什麼準備,因為文言文的範圍太廣了,很難一時之間就能有明顯進步,而且成語考題還要寫出「典故」😵,必須說這種題目不會就是不會,再怎麼思考都很難掰出原意,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建議簡單帶過,趕快去寫後面的題目,因為我就是在前面花太多時間,結果後面的英文題明明會寫卻沒能好好發揮,甚至因為時間太緊迫,英文題全部都用中文寫,雖然題目沒有寫明要用中/英文回答,不過這個成績應該說明了,英文題就用英文回答吧!

📍傳播知識:
個人是覺得這次出題方向蠻不一樣的,沒有以往固定會有的解釋名詞題型,
而且其中一大題我當下完全不明白考點是什麼,所以先跳過寫後面的,結果最後沒有時間補,整整一大題都空白直接葬送25分(;´༎ຶД༎ຶ`)…這裡要說的就是看懂題意的能力(平常要練習題解)和時間分配的重要性!
題外話
雖然那天的考試時間是下午才開始,原本不會有睡過頭的問題,卻沒想到那天國道大、塞、車!我到考前10幾分鐘才抵達,一路上一直在想來不及怎麼辦,心情蠻受影響的,雖然是老生常談,但請一定要提早出門ㄚㄚㄚ!

其他資源推薦
YouTube: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/志棋七七/ 國際大風吹
Podcast:燦爛時光會客室--中正的管中祥老師主持/阿峇卡巴東南亞電台/鏡好聽(平常做家事或通勤時會邊聽,利用零碎時間)
網路媒體:關鍵評論網/數位時代/報導者/Readr/獨立評論
意見領袖、傳播學者:批媒●眉批,台師大的陳炳宏老師會分享對時事的看法/黃哲斌(在獨立評論有專欄)
背單字app:Quizlet,可以自己做字卡、和讀書會成員一起擴充單字庫,也能收藏別人的字卡(但可能會有錯誤要注意)。

考試小建議
1. 字數:只要考試時間是一百分鐘,就是以一分鐘寫一行為原則,比較需要注意的是,台師大考試時間只有九十分鐘,所以我個人是將分數打八折為行數,例如一題25分就寫20行(但其實也常寫不滿><)另外,寫字時空下離左右邊框兩指幅的寬度,並且記得分段!
2. 時間分配:考試開始時,先在題目旁標上規定時間(若一題25分,8:00開始考試,那就寫到8:25),如果超出時間還沒寫完要趕緊收尾,我就曾超出預計的時間十分鐘,最後一題幾乎是來不及寫QQ
3. 內容:先瀏覽完整張考卷再下筆,避免前面題目選用的理論出現在之後的考題中,這樣後面會很難寫!寫考題有很重要的一點,那就是考生在考卷上展現了哪些理論與論點,所謂「牙膏擠出來才能用」,若是滿腹經綸,行文卻缺乏重點,豈不是很可惜嗎(´⊙ω⊙`)(筆試畢竟還是結果論導向的)。→關於這點可以在練習完考古題之後自己畫重點來檢視。
4. 文具:考試用筆要慎選!我當初用的筆只要在立刻帶上寫多了,就會被堵住墨水(氣死),當下只能瘋狂在題目卷上畫圈直到出水。另外,墨水太黑也不好,因為很有可能會滲透到考卷背面,影響閱卷老師閱讀。
建議容易寫錯字的考生,立可帶一定要準備很多補充帶,最好有另一隻立可帶能隨時替換。考試前記得要檢查剩餘的量是否足夠,才不會像我一樣考試第一天才發現不夠用,錯字只能用筆塗成一坨,擔心多少會影響到老師的觀感😥
5. 手錶:因為考試時容易緊張,電子錶這種一目了然的阿拉伯數字,比較能避免看錯時間(切記關鬧鐘,不能戴智慧型手錶)

拜拜
需要心靈慰藉的可以參考看看,大概列了一下有去哪邊拜拜
1. 跟讀書會成員一起去拜桃園的文昌宮
2. 繳新聞所口試資料那天拜臺大土地公
3. (自家附近的土地公)
能有機會還願真是太好了💕

結語
雖然到考前心中充滿著「完蛋!!是不是要讀不完了??? ૮(꒦ິཅ꒦ິ)ა」的崩潰吶喊,甚至臨到考場時,都有種硬著頭皮上陣的受死感(?),沒想到如此沒把握的我也能有分享上榜心得的一天,不過回頭看看走過的痕跡,原來考前的焦慮不安,讓我忘記肯定自己的努力。
當讀到失去信心、精疲力盡時,請問問自己「How bad do you want it?」(你有多渴望成功?),想像目標達成的風景會很有幫助的。
我相信「考試固然有運氣的成分,但是越努力越能減少運氣的影響力」,在各所出題方向不同的情況下更是如此,準備得周全就不用怕運氣不好遇到陌生的議題,而同一個議題要寫得有深度就要多方閱讀,所以準備新傳所真的要有耐心跟定性,容不得偷懶的~~(o´・ω・`)σ)Д`)

希望我的經歷能夠勉勵到各位考生們,也希望這些分享對你們有幫助,祝福大家都能考上理想的系所!ᕕ ( ᐛ ) ᕗ💖

favorite_border47
toc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