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手入門請益 曝光篇(基礎篇重製版) feat.咖波 #文長 #曝光 #新手 #ND鏡 #快門 #光圈 #ISO #基礎 #向右曝光

上一篇提到對焦點相關知識https://www.dcard.tw/f/photography/p/232960390有興趣再點過去看
D7200 18mm F1.8 1/60s

這篇來談談曝光
曝光其實在很久之前的文章有提到過https://www.dcard.tw/f/photography/p/230653568這篇算是將把那篇的內容重新整理過
換個比較簡單的方式描述
之前那篇文中談及曝光的文字
就會以連結的方式連結到這篇

以下論述若有誤
懇請不吝指教
==========

很久之前的文章有提到過
曝光量 = 快門時間X光圈XISO
我們仔細了聊聊這三個東西與曝光量的差異
Z6 200mm F4 1/60

===========
曝光量與快門時間的關係
===========
曝光這東西
可以想成流水

喔不
我是指這個
試想像一下
隨著時間越長
水流越多
水杯裡的水會越多

在攝影也是同樣的意思
「當時間越長,曝光量也越多」
而照片也就會越亮

所以光圈與ISO固定下
快門時間「1/1000秒」會比快門時間「1/125秒」的曝光量少
快門時間「1秒」會比快門時間「16秒」的曝光量少
D7200 90mm F1.8 1/500s

接下來
就是計算快門時間的「級數」
可以想像成這樣

花1分鐘裝水

花2分鐘裝水
水量是原本的幾倍?
你會說原來的兩倍

相同的意思
在光圈與ISO固定下
「快門時間16秒」是「快門時間1秒」的「16倍」

換算級數我們會以2的倍數,以2做為底數
「16倍」是「2」的「4」次方
所以我們會說
「快門時間16秒」與「快門時間1秒」差「4級」曝光量

到這裡
快門時間就解釋完了

=========
曝光量與ISO的關係
=========
ISO可以想成你臉紅的程度這好像太暴力了

換個說法
今天你喝一杯酒臉紅的程度取決於你身體的反應
有些人很快出現臉紅的狀態
有些人很慢
有些人甚至沒有
這取決的敏感程度

ISO也是如此
ISO低,敏感度低,曝光量少
ISO高,敏感度高,曝光量多

一般來說
以ISO 100 作為常見基本的最低數值(旗艦產品會推出原生ISO 64 or ISO 50)
ISO 200 400 800 1600 逐一遞增上去
XT1 56mm F1.2 1/10500s

再來談到級數也是如此
「ISO 200」和「ISO 3200」差了「16倍」
一樣以2為底數
「16倍」是「2」的「4」次方
「ISO 200」和「ISO 3200」差了「4級」曝光量

附註:
我們偶爾也會看到ISO 125 或者ISO 560
其實這就是1/3級(ISO 125)或1/2級(ISO 560)的概念
但其實可以不用太在意,計算方式也是相同的
而調整方式可以從相機設置內選擇要1/3級或者1/2級

=========
曝光量與光圈的關係
=========
光圈值在定義上就是鏡頭焦距與葉片形成的孔徑的比值

講這個一定覺得太複雜
我們回到水龍頭
假設今天把水龍頭改成消防栓呢?相信那個杯子馬上裝滿

一般水龍頭的孔徑都比一般消防栓的孔徑來的小很多
一般水龍頭進水量也就少很多

光圈也是如此
光圈越大,進光量越多,曝光量也越多
光圈越小,進光量越少,曝光量也越少

剛剛提到的定義
會用到一點數學
「光圈值是一種比值的概念
光圈值= 鏡頭焦距/光圈孔徑
所以焦距 = 光圈值 x 光圈孔徑
相同鏡頭下,光圈值與光圈孔徑成反比」

結論就是光圈越大,光圈值越小

這兩句話可以改成這樣
光圈值越小,光圈越大,進光量越多,曝光量也越多
光圈值越大,光圈越小,進光量越少,曝光量也越少
D7200 35mm F1.8 1/60s

一般來說常見的光圈值
1, 1.4, 2, 2.8, 4, 5.6, 8, 11, 16, 22, 32
原理可以看維基百科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光圈
相隔1個數字為1級
所以「F1.4」與「F5.6」差了「4級」曝光量

附註:
但我們會看到光圈值有F1.8、F3.5、F1.2
那都是1/2級或1/3級的光圈值
F1.8就是比F2多1/3級
F3.5就是比F4多1/3級
F1.2就是比F1.4多1/2級
可以參考我整理的數值https://ppt.cc/fNLtKxD7200 35mm F1.8 1/250s

===================
曝光量與光圈、快門時間、ISO的四角關係
===================
剛剛的公式
「曝光量 = 快門時間X光圈XISO」
每一個值都與曝光量有關係

而曝光量是什麼
最簡單理解的方式就是照片亮度

假設一張照片是這樣的
P = 1/500s x F2.8 x ISO 400
我想要提升「1級」曝光量
能夠用三種方式去提升曝光量
1. 降低快門:2P = 1/250s x F2.8 x ISO 400
2. 光圈增大:2P = 1/500s x F2.0 x ISO 400
3. ISO 提高:2P = 1/500s x F2.8 x ISO 800

以此類推
也可以交互應用
我想要降低「3級」曝光量
可以將原本的
P = 1/500s x F2.8 x ISO 400
改成
P/3 = 1/125s x F4.0 x ISO 400
可以任意的調整參數
多多練習就會知道

當在曝光不夠的時候
才知道需要調整哪些東西
D7200 35mm F1.8 1/60

此時經過調整過後
就會發現有一些照片
雖然曝光量可以接受
但這三個參數也帶來一些的副作用
我們來一一解析

========
快門時間的副作用
========
快門時間決定曝光量的因素之一
但如果目標是「走路中的人」或者「運動中的寵物」
快門時間就要很短
行人至少要1/100
運動中的狗狗可能就要1/250 or 1/500以上
時間放得太長
就會發現目標或整個畫面是模糊不清
除非是故意製造的藝術
例如車軌、河川溪流
不然只是個美麗的錯誤

一般來說
要更動快門時間時
必須注意你的目標物是否能在快門時間內不動
Z6 200mm F4 1/320s

======
ISO的副作用
======
提高ISO的確能直接提升曝光值
但會帶來噪點的問題
影響ISO的噪點原因
取決於感光元件的大小與製造的工藝

一般來說
製造工藝隨著新一代的產品會逐步獲得提升

感光元件大,噪點相對少,也就導致較高ISO可用
感光元件小,噪點相對多,也就導致較高ISO不太可用

另外噪點會因為各家廠牌獨門的抹噪技術
使得高ISO的照片也處於勘用、可用的狀態
所以還是自己得看過高ISO的樣照
看自己是否接受得了
Z6 200mm F4 1/30 ISO 20000

======
光圈的副作用
======
在這三項當中
光圈最簡單解決
花錢就能買到大光圈鏡頭((大誤
D7200 100mm F4 1/125s

常見的定焦鏡都是擁有大光圈
通常光圈越大,價格就越貴
變焦鏡基本上都是從F2.8起跳
除了Sigma 18-35mm F1.8 與 Sigma 50-100mm F1.8很奇葩

大光圈也帶來景深的問題
景深的文章可以參閱這篇https://www.dcard.tw/f/photography/p/230667636
大光圈,景深小
小光圈,景深大
XT1 56mm F1.2 1/3800

舉例來說:人像照
當有兩個人要一同拍照的時候
如果光圈太大會導致對焦一人
而另一個人不在同個焦平面就會失焦
這樣大光圈就不適合用在這個時候

就算是一個人
也可能會因為對焦系統誤判
對焦到眼後的頭髮
或者突出的鼻子之類
又因為大光圈景深十分淺
導致眼睛是模糊的(眼神清晰對於一張人像照片來說,可是是靈魂)
所以現在無反的人眼辨識是標配的對焦功能
也是無可厚非
D7200 11mm F22 1/10s

相反的小光圈也會發生問題
一般來說F8~F11對於大多數鏡頭來說
成像品質都會相對優良
但F11之後的諸如F16、F22、F32就會受到光學衍射的問題
導致成像品質急速下降

不過小光圈會讓星芒更加漂亮
這是另外的優點
但有多漂亮得取決於鏡頭的設計

========

以上三項問題可以用這張表解釋
========
根據需求適時調整
========
光圈、快門、ISO是攝影基礎中的基礎
其交互應用,使用過就會有經驗

我自己的經驗是:
著重快門時間就可以控制快門時間S檔,選擇適當的快門時間

著重景深與進光量,就可以使用控制光圈A檔,選擇想要的景深

低光源下,盡可能使用M檔增大光圈,不影響目標運動下降低快門時間
不得已才會提高ISO進行拍攝

另外就是控制景深與保持安全快門,也會使用M檔,ISO就隨它去了...
D7200 100mm F1.8 1/250s

一般來說
拍人像都會使用大光圈
將背景虛化,凸顯人

拍風景不需要這麼短的快門時間
也會想要得到成像好的照片
就會縮一些光圈

======
測光與測光表
======
通常我們使用拍攝的時候
相機都會幫我們先進行測光
告訴我們是不是以目前參數
會出現過曝或欠曝
測光錶的依據就是從測光的方法來判斷
以Nikon來說
常見測光的方式有三種
1. 矩陣測光
2. 偏重中央測光
3. 重點測光
Z6多了一個
4. 高光重點測光

我們有請咖波擔任這次測試的主角


矩陣測光:「整個畫面」的每個區塊算出亮度平均值
偏重中央測光:「將中央與其周圍區塊」的亮度為主計算數值
你會發現比矩陣測光稍微亮了一點點
測光集中在咖波臉上
重點測光:「對焦點上」的區塊亮度為主計算數值
這張照片又更亮了
因為對焦點在咖波臉上
只會考慮咖波的臉是不是正常的亮度
高光重點測光:其實就是先用重點測光,然後根據畫面的是否有過曝,進一步將光線壓低
這張照片就知道是為了筆電的螢幕不過曝
自動壓光也讓咖波變得很暗

一般來說
矩陣測光就足以應付大多數場景
風景之類的

重點測光可以應用在拍攝人像逆光
讓人像曝光正常
背景讓它爆掉就讓它爆了
XT1 56mm F1.2 1/180s

而此時調整三要素與測光方法後
就會由測光表顯示結果
除了M檔可以直接調整三元素
相機就會隨著調整而改變

但如果是P、A、S檔就得依賴「曝光補償」
D7200 200mm F4 1/60s

========
曝光補償
========
曝光補償是一種方便的工具
簡單說就是
「不夠亮就調亮」
「不夠暗就調暗」
D7200 200mm F4 1/500s

若拍的第一張照片
回放發現不夠亮
透過曝光補償自動調亮亮度

相機的調整亮度不是後製調亮
而是透過操作三元素而得

A檔使用曝光補償,就會控制快門時間 or ISO(ISO如果設置Auto的話)
S檔使用曝光補償,就會控制光圈大小 or ISO(ISO如果設置Auto的話)
P檔使用曝光補償,就會控制快門時間 or 光圈大小 or ISO(ISO如果設置Auto的話)
M檔使用曝光補償,只會控制ISO,但是ISO不是Auto,曝光補償是沒有作用的

以Nikon來說相鄰一小格就是1/3級曝光
相鄰一大格就是1級曝光

=======
測光造成的問題
=======
但測光錶不是萬能的
假設在冰天雪地的地方
相機可能會誤判相機處於強光地帶
會強行降低曝光量
導致拍出來的雪地照片會有點灰暗灰暗

還有若是有幸與黑人朋友拍攝照片
或者衣裝黝黑的朋友合照
使用重點測光可能會誤判
導致除了焦點的人以外都過曝
Z6 185mm F4 1/500s

種種原因
所以針對這個問題
就出現了這句話
「遇暗則暗(-EV),遇亮則亮(+EV)」
而EV就是我們上述所說的曝光級數

+1EV就是增加1級曝光量
-1/3EV就是減少1/3級曝光量

========
ND鏡使用與選購
========
接下來要說說影響曝光的額外工具-ND鏡
姑且不論漸變濾鏡
單純討論ND鏡
ND2代表降1級曝光量
ND64代表降6級曝光量
ND100代表降7級曝光量
ND1000代表降10級曝光量
XT1 56mm F1.4 1/3500s

不過還有簡便的計算方式
通常ISO和光圈都固定
所以ND的數值直接乘上快門時間
就是裝上濾鏡後的快門時間
保持與未裝濾鏡前的曝光量相同

1/1000 的進光量 = ( 1s + ND1000 )的進光量

所以ND鏡可以做什麼
慢速快門
例如拍瀑布、車軌、殘影街景
或是大光圈錄影
因為會導致使用到相機最小快門時間
但仍然過曝
也需要ND鏡

但如何選擇一個合適的ND鏡?

以這張圖來說光圈:F2.8
快門時間:1/320
ISO:100

我想製造出稻穗搖晃的照片
假設強制加上ND1000(差10級)
光圈縮到F8(差3級)
一共降低13檔曝光

所以等同於
光圈:F8
快門時間:1/320 x 2的13次方 = 25.6s
ISO:100

用了ND1000 配合縮光圈F2.8->F8
降低13檔曝光量
可以直接跟陽光對著幹了

也不是說ND1000有多厲害有多強
請先冷靜
我自己是買了一片ND64
雖然只有降低6檔
但剩餘的部分交給縮光圈來處理就好
拍拍河流、夕陽車軌
倒是還可以應付

舉例來說
剛剛有看到的這張照片D7200 11mm F22 1/10s

光圈:F22
快門時間:1/10s
ISO:100

當天忘了帶ND64
但如果加裝ND64之後

我可能會考慮調整成這樣
光圈:F11(拉高2檔)
快門時間:1.6s(降低快門時間4檔,1/10 x 2的4次方)
ISO:100

一來可以不會因為光圈太小造成成像品質下降
二來也可以因為快門時間拉長,製造出海浪絲滑般的流動
Z6 200mm F4 1/250s

選擇合適的ND鏡
可以從「縮光圈」開始
多拍幾張
自己算一算降多少檔曝光量才是最合適自己的
才不會浪費銀子把ND鏡珍藏在防潮箱內

另外購買ND鏡
建議買手上鏡頭最大尺寸的濾鏡
其他鏡頭透過轉接環轉換到ND鏡上
這樣可以省不少濾鏡錢

此外現在有出類似可變式ND鏡
我印象中之前查過相似的產品
會有「焦距的限制」與「十字紋」的問題存在
這一點需要特別注意⚠️

還有ND鏡跟保護鏡都有類似的問題
品質太差會導致嚴重炫光之類

在某些情況下
就連高貴品牌B+W
也一樣會出現眩光的問題
只不過若是鍍膜好的鏡片
可以降低其嚴重性

最簡單最省錢的方式就是把保護鏡拿下來
但ND鏡就...換個角度會更好XDD

======
光圈零碎小事
======
其實光圈值嚴格來說只是個比值
F值僅代表光圈實際在鏡頭上形成多大孔徑的光圈

光圈不代表實際進光量
還要考慮到誤差、玻璃的透光能力等等
所以電影鏡頭都是儀器偵測出T值
來決定該鏡頭的光圈大小

來看看我最愛的人像鏡頭
Sigma 50-100mm F1.8 ART實際上有個孿生兄弟存在在電影界
Sigma 還蠻多鏡頭都是同時在消費級與電影級同時出產
最近的Sigma 28mm F1.4、Sigma 40mm F1.4、Sigma 105mm F1.4
資訊來源:大馬貓本


======
長曝零碎小事
======
以一般拍攝來說
除了高ISO會出現噪點外
長曝也會使CMOS會形成熱噪點
造成照片成像出現噪點
不過相機有內建長曝降噪的功能
需要拍攝事前對相機設定
但機內降噪太浪費時間
會錯過很多畫面
像是拍攝螢火蟲

個人是透過後製去降噪
可以參考這位大大的處理方式https://www.ptt.cc/bbs/DSLR/M.1334711355.A.71B.htmlZ6 50mm F4 1/60s

另外拍攝星空有時候
也需要長曝一段時間

但...如果不想拍出星軌
那就遵循星空500法則
快門時間 = 500 / 等效焦距https://www.dcard.tw/f/photography/p/230653568八樓的朋友提供寶貴的經驗

今天如果拿等效的100mm焦距來拍攝星空
最多只能曝光5秒鐘

至於要怎麼生出5秒
請把文章重頭再看一次...
D7200 35mm F2.8 1/250s
====
向右曝光
====
打完文章才想到向右曝光的事情
這個方式很重要
一定要分享

假設你今天想要拍攝一張照片
對這張照片一定會做後期PS/LR調整
可以參考照片的直方圖
儘可能向右底部靠近(也就是提升曝光量)
而不過曝的照片

正常曝光的照片,事後進LR/PS提高曝光
拍攝一張向右曝光的照片,事後進LR/PS降低曝光
有什麼差異?

正常曝光的照片,事後提高曝光
除了正常的部分提高曝光
也會造成噪點也提高曝光
這樣會使得照片出現更多噪點

而向右曝光的照片,事後降低曝光
則是相反的
因為高光可以透過寬容度復原
而噪點也會因為曝光降低
導致噪點減少
這樣使得照片的品質提升
D7200 50mm F1.8 1/60s

當我聽到向右曝光的理論的時候
就浮出這樣的想法
相同場景的照片
一張正常曝光
另一張向右曝光
兩者參數上只有ISO的差距

那何者比較好?
實驗結果ISO在差距不大的狀態下
仍是向右曝光的照片較佳

既然提到直方圖
就順便說一下
在某些相機會即時預覽
像Z6就可以切換到瀏覽直方圖
而D7200只能在拍攝完後看照片才知道
或者打開LR/PS就可以看到右上角的圖示1. 紅色線條:黑色
2. 橘色線條:陰影
3. 黃色線條:曝光
4. 綠色線條:亮部
5. 藍色線條:白色
而每個數值最高處就是該數值的最高點
如果超過最高點就是過曝了
「白色」或者「黑色」的過曝(簡單說就是超過白色/黑色的最大數值,就會被強制改成最大數值,會導致白色/黑色寬容度減少)

向右曝光就是讓整個像山一樣的圖形向右靠
類似下面這張圖片高峰右靠
而不頂到最高限度

以Nikon RAW檔來說
對高光細節是有很強的寬容度
更適合這種方式

詳細原理的話,可以參考影片下方介紹
資訊來源:巫師後期


====

曝光的部分
大致上就聊到這兒
把之前簡略說明的部分補齊
有什麼遺漏的部分
想到就會再補上去

其實紙上談兵
恐怕感受不夠深刻
實際上去拍拍照片就會知道差別

譬如控制參數在相同的曝光量
與實際拍出來的照片
是不是一樣的曝光量之類的練習
D7200 72mm F1.8 1/320s

====
揪團約拍衝景團在揪人
一起玩攝影
分享自己的作品
記得要填寫表單才能允許進入喔https://www.dcard.tw/f/all/p/231173381====

這幾天寫作魂大爆發
第二篇也完成了XDD
希望對大家的攝影概念有幫助
歡迎在下方留言、討論、收藏、追蹤、點讚
有疑問不敢留言的話
也可以私訊我IG
我會的部分
就會盡量回答與解決
讓我們一起玩攝影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shutterhouboy

favorite_border81
toc14